职业指导
   2004年10月29日
   每日提示:
 
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职业指导 >> 指导思想

 

 
 
 

□ 在 线 订 阅 □
 
□ 合 作 伙 伴 □

本站链接logo

 

 

·指导思想·

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我职业指导工作历程的四个阶段

    我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八年来,在劳动部和市、区劳动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以及在他们的指导下,走过了一个不断刻苦学习,不断探索的历程,一个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历程,一个不断提高不断跨越的历程,一个注重实效,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历程。这个历程不仅仅体现了我对职业指导事业的热爱、追求和不断的超越,其中融入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嘱托,融入了我的同志们的努力和心血。下面我就将这个历程向大家做一汇报。

从行为到方法 叩开了我职业指导的大门

    从1994年在西城职介中心的政策咨询和职业咨询的基础上,我在还不完全自觉的情况下开始了职业指导的历程。记得刚开始搞咨询时常常和下岗职工一起落泪,很多时候眼睛都是红肿的,我恨自己,做为一个职业指导员怎么能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下岗职工面前呢?他们来找我是寻求帮助,需要我为他们解决问题指出一条适合他们的道路,眼泪只能说明我没办法。而当时有关职业指导的学习材料几乎没有,只能靠自己一种本能的反应和乐于助人的热心去帮助他们,更多是向他们宣讲政策。后来,我终于找到了一本《职业咨询心理学》,内容很适合我们的工作,真是如获至宝,利用一切时间反复学习,成了我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启蒙老师,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些职业指导的理论概念,明白了“职业指导就是帮助那些由于职业转变带来了紧张和压力的人们。”帮助他们渡过转变时期,了解他们在转变中的反映,并帮助他们用适当的方法来应付自己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自信、自助”。原来的同情只是感情上的一种抚慰,而不是职业指导应具备的“共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门科学,和思想工作不属同一个范畴,也就是说思想工作不能代替职业指导,专家指出“尽管思想工作有时也用了一些心理学原理,是靠谈话来实现目的,也是改变人们观点、行为,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仍然是两码事”。政工人员的立场是先入为主的,而职业指导员的立场是客观的,比如:在职业选择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政工人员的立场就是要你必须服从集体利益,至少也要说服你。而职业指导员则要通过面谈帮助求职者客观地分析他的情况,帮助他作出一个最佳的选择。站在求职者的角度上看问题,这才是职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我信心百倍地投入了工作,精神饱满地接待每一位求职者,与他们共情共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服务。

“一窗、一台、一线”,撑起事业的风帆

    职业指导是一门社会科学,又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服务手段。在中心领导的支持下,从1995年起,我担起了职业指导部的重担,在抓好职业指导软硬件配置的基础上,我和我的同志们将职业指导的着眼点定位在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帮助上,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职业指导的方法,即主持了一个“再就业之窗”栏目,开设了一个职业指导咨询台;开通了一条电话服务热线。

    首先是在西城区劳动局《招工招聘报》上开辟了一个宣传阵地、这份小报是京城劳动市场上一份最早影响力较大的媒体,我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报纸的第四版主持开辟了一个专门给下岗职工看的栏目——“再就业之窗”,通过这个窗口我与广大下岗职工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渴望,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们,为他们解除烦恼,帮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或是推荐就业岗位。许多下岗职工通过这个“窗口”知道了西城职介中心。知道了“卫大姐”。到现在,这个栏目已连续出版了226期,我自己撰写了职业指导案例近百余篇,这些案例对弘扬自强自立的职业精神,消除下岗失业人员陈旧的就业观念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劳动保障报》等新闻媒体对这一栏目极为关注,先后将其中一些典型案例及时予以播放和转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曾在1998年的全国职业指导会议上建议将其编辑成册,1999年6月已结集出版,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现在这个栏目已更名为“职业指导园地”,在继续为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和基层职业指导员以及求职者做贡献。

     其次是在职介中心设立了一个户外咨询台,利用它一是接待职业心理咨询,二是进行调研活动,三是进行政策咨询。此外,也为下岗职工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地方,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下岗的朋友,了解了他们的真实的想法,搜集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对这一特殊就业群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定期对资料分析研究,摸索针对不同情况不同条件的下岗职工如何进行交流沟通,如何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如何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指导服务。

     三是开通了一条咨询热线,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下岗职工有什么问题,随时打电话都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这条热线还做到:1、预约面谈地;2、跟踪回访;3、不好当面讲的话在电话热线里谈。那几年我每天除了接待来访,面谈指导,其余的时间基本上都用了电话咨询上,热线打不进来,传呼就响起来这条咨询热线被下岗职工喻为“连心线”。

不断超越,形成“三·五结构”运作模式

    职业指导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超越中逐步发展走向科学和规范的,“三·五”结构运作模式和形成,迎来了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的春天。

     由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表彰以及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也引起了社会科学家的关注。1998年开始西城职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时勘博士和留美博士宋照礼先生合作,把心理学和美国成功的就业指导方法借鉴到我们的职业指导实践中来。从此,西城区的职业指导踏上了科学和规范之路、根据当时的就业形势和下岗职工的特点,我们力图找一条适合国情、便于操作的职业指导的运作模式。首先,我们总结出了“五结合”的职业指导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与指导相结合;面谈与训练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推荐与跟踪相结合。

    1999年5月18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西城职业指导实验基地”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北京市以及西城区的职业指导在科学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基地成立后,我每天都处在兴奋的工作状态之中,和职业指导部的同志们一起与中科院的专家,共同对失业导致的下岗人员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变化、影响下岗人员求职行为的因素、再就业指导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并对个体指导方法,团体指导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反复的论证。还专门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万伯格教授来京讲授美国的职业指导方法。在此基础上,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共同编写了《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应用》培训教材、并参与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指导教材和《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标准》的编写。在中央电视合作了三次关于职业指导的讲座名过几年的探索在职业指导三大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西城区的职业指导模式、“三·五结构运作模式”它们是科学严谨的五个工作环节调查、指导、训练、推荐、跟踪调查,是收集信息的过程、比如对一个求职者具体情况摸底调查,比如在一对一面谈过程中的提问技巧,再比如在团体指导的小组讨论会上小组成员的交流等等都是获得职业指导有效信息的方式。

    指导,是一个帮助过程,获取信息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入具体、帮助过程。

    训练,是帮助求职者规范求职行为的过程。指导后的效果要通过训练过程才能够使求职者把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这样才有利于他去大胆地适应市场。训练方法是多种的,我们目前用的是小组讨论法和成功求职策略培训班的形式,只要能达到效果形式不是唯一的。

     推荐,是使本职者获得就业信息、前去应聘的过程,使他能够直接去面对市场。

    跟踪,是伴随求职者“一起走”的过程。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求职者的计划经济的意识很浓,进入市场后,难免有很多的不适应,容易出现反复,甚至会知难而退。因此,我们要在一周内,一个月内,甚至更长的时期内与他保持联系,不断沟通。国外把失业人员自失业之日起至重新实现就业之前的阶段,称为磨擦期。我们就是利用跟踪服务,来解决他在就业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尽可能地缩短磨擦期,实现稳定就业。

    以人为本的五个指导模型:安置推荐型,培训指导型,政策咨询型、心理咨询型,创业指导型。

    因人而异的五个职业指导方法群体指导法、小组讨论法、一对一面谈法、案例分析法、跟踪指导法。

与时俱进 职业指导向社区拓展延伸

    我在2000年全国十佳职业指导员的表彰大会上就萌生了建立一支职业指导员队伍的念头,把就业服务送到求职者的身边。2001年西城区各街道社保所的成立,恰好为我建立这支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我只争朝夕地行动起来,开始走访各个街道,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指导培训。培训内容从职业指导的概念讲到职业指导在劳动保障工作中的发展背景,从介绍职业指导的模式讲到以怎样的心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对有迫切要求的街道,先后进行了五次培训。历时3个月之后,一支由228人组成的社区职业指导员队伍终于建立起来了。

    为了能使这支队伍战之能胜,我把多年的经验积累毫无保留地讲述给他们听,特别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案例,让他们知道了职业指导工作绝不能急功近利,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很欣慰地看到了一支具备奉献精神、乐于帮助别人的职业指导员队伍活跃在各个社区,与我同步帮助在就业路上需要帮助的人。

     随着这支队伍的建立,西城区的职业指导服务形成了区、街、社区三个层面的工作网络,二百多兼职职业指导员队伍活跃在社区里,全面、周到、细致的服务在就业困难人员的身边,社区里的每一名职业指导员都能做到一家一户地了解真实情况,都能做到与就业困难人员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都能做到对有困难的就业人员提供实打实地帮助,这支社区里的职业指导员队伍为社区里营造了一个以新的作风送温暖的氛围。

    队伍建立起来以后,我们每月召开一次十街道职业指导员例会,并以小组讨论会的形式交流工作情况,畅谈工作思路,研究新问题,探讨如何在社区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同时,分析疑难案例,寻求解决难题的一般规律。并且针对各街道的具体情况,把帮助求职者的小组讨论会开在街道,开在社区。比如,开发社区小时工岗位现场会就开在用户家里,有一次,在新街口社区,我们在居民张大爷家开了一次现场会,当时在他们家做小时工的李洪珍现场进述了自己做小时工的体会,用户也谈了接受服务的感想,当时的气氛既轻松、亲切,也很热烈、融洽。

    我认为,职业指导工作重心的下延,改变了工作作风丶服务方式,同时,锻炼了街道、社区职业指导员的独立工作能力,最重要的是,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就业服务更加到位、更加深入。在各位职业指导员的不懈努力下各街道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率很快达到36%一45%,有些社区甚至达到70%,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成绩。

    几年的职业指导工作使我有了一点点经验积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也真的有一种成就感,帮了一些有困难的、渴望扶助的人,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儿,感觉是一种财富的积累。我在工作中从没间断过学习,做事追求完美,对每一个人的帮助都是认真、细致的,特别是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助是带着感情在做每一个帮助过程。我做职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认真地解决每一位求职者的就业困难。在工作中我相信科学,相信自己不断努力就会有收获、就会成功、我庆幸的是我干了一件我热爱的工作,虽然我的年龄已是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但我的感觉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为自己能有这个“助人”的岗位而自豪,从而也更珍惜它,我也深知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自己的能力再大也将一事无成。没有中科院心理所时勘博士和宋照礼老师的帮助,没有各界同行的鼓励,也不会给我的事业注入科学的内涵。在此我一并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真诚的感谢!

附件1 关注情绪交流
附件2 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关爱要加一个“更”字

附件一:

关注情绪交流

    与往常的星期五一样,下午是学习时间,正在这时候来了一对中年夫妇,风尘朴朴的,一看就是特意奔这里来的。没等我开口,妇女就说:“我们是从海淀来的,孩子没考上清华我们俩又都没工作,到这儿才知道是您学习时间,下次就知道不在这个时候打扰了……她那期待的眼神告诉我,千万别让我们白跑一趟,而且我从她的话音里已经听出来她有不顺心的事,我不能让她碰钉子。

     进了面谈室,她忙着把手拎着的草帽和一个小布包放在桌上,丈夫也随后进来把手里的塑料袋放下,她喘了口大气坐了下来说:“这几天可憋死我了,孩子高考六百多分没考上清华大学,被另一所大学计算机系录取了,一开学就是八千,我们俩一个内退一个下岗你说上哪弄钱去?”边说边流泪了,丈夫的眼圈也红了。我站起身为他们倒了两杯水说:“看来您孩子的学习一直相当好,没考上清华大学心里觉得有点窝囊,是不?”她点点头说:“是的,这孩子从小学习就不用操心,高中考上了四中,一心想着能上清华大学……”丈夫接着说:“这下全完了。”我顺口问了一句“这话怎么讲?”他接着说:“我从小生在农村,初中毕业后被招工到粮库工作,干得很顺心,由于我字写得好还经常到宣传科搞宣传写点儿东西,那会儿真觉得是在走上坡路,现在的感觉好像不如那会儿了。”我眼睛盯着他的眼睛使劲摇了摇头不同意他的说法,并压低了语调放慢了口气说:“看来您把儿子上清华看得太重了,应试教育太残酷了,您受害不浅。内,虽说遇上不顺心的事往往容易把什么事都看得一团糟,可是您想过没有您的这种情绪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您平心而论,孩子考上了大学对您的家庭文化不是一个大的提高吗?明明是一片光明却感觉不如以前。您从农村出来当了工人觉得是在走上坡路,儿子又在您的基础上考上重点大学的名牌系,能说这不又是一个飞跃吗?”丈夫点点头说:“是这么回事,我也常听有人说自己的孩子只要能上大学哪怕是大专也知足了,他们就不像我们心气儿高。”我说:“心气儿高不是错误,您的儿子有实力,您自然就标准高,这我能理解,当初我儿子高考分数跟您儿子差一百多分,也是想上个重点大学,掂量来掂量去报了个外地大学,现在学习倒是很好,可您不知道我多想他呀。”这时妇女已经不哭了,反倒安慰我说:“其实您用不着想他,男孩子出去闯闯有好处,四年后回来独立生活能力一定很强,要说我儿子考上这个学校也不错,计算机系是最好的系,有很多家长都羡慕我呢!现在重要的是找工作挣钱供儿子上大学!妻子的情绪显然好转了,丈夫好像也突然悟出了什么道理说:“其实,我们真的不应该有什么后顾之忧了,主要是眼下孩子没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们俩又没工作了,一时情绪不好,什么心思都没有了,跟您这一聊心里豁亮多了,奔您这儿来就是想让您帮忙找工作的。”看他俩的情绪好了,我递过两张求职登记表说:“先登记一下吧。”丈夫主动接过表填着,妻子接着说:“我们的经济条件可以跟学校申请助学金,不过,也不能光指望着人家呀,我有两只手哪能闲呆着呢?”她边说边摊开两手。这时,丈夫填好了登记表给我看,我发现他的字确实写得不错,边看着表上的内容边说:“呵,写得一笔好字啊,怪不得儿子也这么好呢。”妇女看着丈夫腼腆地笑着说:“看您把他夸的。”这时,我看着他俩得意的笑容我也会意的笑了。

    丈夫的工作经历是司炉工和水暖维修,有丰富的经验。遗憾的是没有上岗证,妻子在企业干过十年托儿所工作和十年的食堂工作。丈夫的择业要求是从事原来的专业,妻子的择业要求,除了原有的技能以外还可以干保洁工和小时工。从他们的择业内容看都是有市场需求的。还没来得及听我说,他们就张罗着要走,妻子说:“这下心里痛快了,真不白来,要知道这样,早就应该来,何苦在家里闷这么多日子,工作的事您费心,我们自己也忙着找,我干什么都行,给人家看孩子做饭也没问题。”

    两天后我对他们进行了电话跟踪,是丈夫接听的电话:“卫大姐,我回家后琢磨着应该考一个水暖本儿,昨天去报了一个水暖考证班儿,我想,这个季节正是招水暖工的时候,我有实践经验再有了证书找工作就会容易多了,您说对不?我爱人也出去找她原来的同事了,说是想商量着干点什么。我们现在心情好了,各自都忙着找工作哪,您就放心吧,找到了工作告诉您。”

    这个案例引起了我的一个思考,前来寻求帮助的朋友不一定是来解决多么具体的问题,往往是由于有不顺心的事使落绪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方式,容易使他考虑问题偏激。以上例子中,如果孩子上了清华大学即使下岗了情绪也会好得多,从夫妇情绪好转后的行为表现就能说明这一点


附件二:

就业困难人员的关爱要加一个“更”字

    当我开始对他进行帮助的时候,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尽管帮助结果对我来说也许是很不圆满的,但只要能给他的成长过程带来一点点帮助,我也要尽心尽力去做这个“过程”,因为他比别人更需要帮助。
“我找卫阿姨”,一个微弱的声音传进来,随之门开了,进来的是一个瘦弱的青年人,脸色白的象是有病,目光直勾勾的,动作显得有些不协调,虽说年轻但没有一点青年人的朝气。我立刻就意识到将要开始的不是一般的帮助过程。

    还没等我说话,他就急着说“卫阿姨,我想工作,就是没有单位要我。”我心想你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有单位要呢?我问:“你是什么文化程度?”他说:“我初中没毕业。”我听后用不解的眼光看着他,他好象看出我的意思,便说:“初一的时候学校说什么也不要我了,让我自己退学。”我又问:“你自己还想上?”他点点头说:“我数学不行,语文还行。”我一边点头一边说:“学校这样做是不对的。”他接着又说:“我都20岁了,什么都不干哪行啊。我身体不好,不能累,就在家呆着,我母亲是癫痫病遗传给我了,一犯病就手脚抽搐,犯一次好几天身体都不舒服。”我目光注视着他点点头,我搞明白了他为什么是那样的精神状态。于是关切地对他说:“你看,你的文化程度和身体状况都是影响你找工作的因素,我们该怎么办呢?你父母对你的前途有什么打算吗?他们跟你聊过你的将来吗?”这时他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说:“我收过我们院内的电费。阿姨,其实我扫地、洗碗能干。”我说:“你不要把扫地洗碗看的那么容易,可不象咱们家里的扫地洗碗,都是有一定指标有工作量的,你恐怕也干不下来。”他又说:“其实我的病一年没犯了,我还有一个残疾证,您说能有用吗?”说着他给我掏出来看,我看上面写着智残四级,这时他解释说:“我是二级,不是四级。”我点点头表示明白他办四级是为了想得到更多的帮助,我说:“你看咱们俩现在交流得不是很好吗?你根本不像智残的人。”他又认真地告诉我说他的智力检查是基本正常。我点点头抚摸了一下他的肩膀,这时,我发现他的脸色有点红润了,他有些兴奋地说:“阿姨,我在家练习电脑划表呢!”我表现出很感兴趣“是吗!你真行!”我们都笑了,我又说:“你就照这样集中精力去干你想干的事!慢慢还会提高你的智力水平,我觉得你不懒,想干事,这太好了!”我又接着问他:“你参加过洽谈会吗?”他说:“我去过,没人要我。”我又问:“你观察过市场上别人是怎么找工作的吗?”他说:“没有。”我又问:“你观察过老板是怎样跟应聘者谈话的吗?”他说:“也没有。”我语重心长地轻声对他说:“咱们看市场不能只想一参加招聘就有人要,市场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的事,你因为身体条件不太好养成了不爱与别人打交道的习惯,这也会影响你的就业。你不和人家去沟通,人家怎么会知道你想干什么工作?这时他安静了下来在听我说话。我又说:“现在市场竞争得厉害,用人单位对招聘的每一个岗位都有很具体的招聘条件,我倒觉得你最好能走自己的路,不要总想别人要不要你,还是多想想自己能独立干点什么事情,这才是长远的想法,你说呢?”他说:“我回家跟我父母商量商量。”

    第二天我一直放心不下这件事,想了解父母对他有什么具体想法,使我高兴的是他父亲告诉我打算让他去学技能,学知识。两天后,他也来电话告诉我同意父亲的意见,想参加培训班学习。我电话里问他准备什么专业技能,他说不出来。我又问他学习后的打算,他回答说:“我学习完就找工作。”我已经想到了他会是这种幼稚的想法,从他的情况来讲就是毕业后有了技术证书也很难找上工作,倒不如学个技能,将来自己能维持生活就不错了。于是我电话里跟他说:“学习后有了证书了虽然有了一定的就业优势了,但是如果去企业应聘仍然会困难重重,我倒觉得在选择培训专业时需要考虑自己能独立去干的一个职业,自由职业者也很好吗,你跟父母好好商量商量,为自己的今后尽量考虑的周到些。”他答应着挂上了电话,但我对他今后如何就业仍然放心不下,他需要我,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

 

关闭窗口

 

 

BeiJing ChangZhi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nsualtant service Co.,Ltd.
北 京 市 常 职 劳 动 事 务 咨 询 中 心
北京常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040854号